繁體中文

  

 


推荐序3 探索「六吋」以下的宇宙真相


  ──读《揭开史前文明的面纱》有感

  张锦华(台大新闻研究所教授)   

  我是一位新闻研究所的教授。美国极受尊崇的普立兹新闻奖的创办人曾说:新闻工作的三大目标就是:第一是报导真实、第二也是报导真实,第三还是报导真实。这说明了追求真实是人类十分重要的根本目标。不过,什么才是「真实」呢?

  英国哲学家艾丁顿曾举例说明科学家研究「事实」的限制:一位海洋生物学者以六吋的鱼网网眼,花了很长的时间在海里网鱼来研究海洋生物,最后终于得到一个「科学」定律:所有的鱼都比「六吋」长!

  这个例子很好笑,也很可悲。科学家穷尽一生的努力,其发现的基点却总是受限于人类的能力不足,而所得到的成果就很可能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都不止了呢。

  科学史上有着巨大成就的牛顿曾把自己比喻在海边拾贝壳的孩子,他并且说,在他漫长的一生,所学到的一件事,就是我们所有的科学,如与现实相比较都是原始的、幼稚的。

  这本书的内容,也许正像那些「六吋」以下的海洋生物,漂流在广大的海洋中,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,被一些海边拾贝壳的孩子发现,像是三叶虫上的鞋印、深海里的巨大金字塔遗迹、20亿年前的核子反应堆、失传的玛雅历法、人与恐龙的雕画、以及人类文明败坏和毁灭的痕迹等等。

  从「正统」的科学范畴来看,这些可能是「异端」的,可能有人会斥责这是不合乎「科学」的。但是,我们也不禁要问:「正统」的科学成就不就是那个「六吋鱼网」的发现成果吗?这些现在视为「正统」的科学发现,在以前也曾经被视做「异端」呀!「谁」有权利来界定真理的范畴呢?

  我们人类是否只能靠着「六吋鱼网」来认识世界呢?如何让我们的鱼网网眼更细致的察知宇宙真相呢?本书收集了许多「六吋」以下的考古发现,非常丰富有趣,文笔生动、并佐以珍贵图片,事实数据来源也能引注详细,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科普读物。

  阅读的过程,更如同历经柳暗花明、跨越现有科学局限的惊喜。不过,虽然透过这些丰富的实例,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惊异的「六吋」以下的宇宙现象,但是本书并没有告诉我们宇宙的真相到底是什么?如果进化论是错的,那什么才是对的呢?

  但它最后的建议很有意思,想要知道最终的答案吗?有一个方法叫做「修炼」,也就是修炼成「觉者」,也许你就可以有一付更精细的鱼网网眼了。朋友,看完本书后不妨试一试哟!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于仲夏蝉鸣的校园